從智能開采的迭代升級,到方興未艾的智能掘進,礦井智能化建設的觸角正在一號煤礦廣袤的煤海深處不斷延伸。
今年8月份,該礦迎來首套半煤巖巷道全斷面一次成型智能快速掘進系統,在高瓦斯、半煤巖等復雜地質條件下,作為目前國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快掘設備,智控系統如何在半煤巖巷道全能發揮,是突破嘗試,也將充滿挑戰。
為讓智能快速掘進系統釋放“智能因子”,一號煤礦“良方頻出”,破解了全斷面一次截割帶來的安全風險高、粉塵涌出大、錨護任務重等一系列“卡脖子”問題,從根本上提升環境可靠性,優化生產工序,消除設備缺陷,解決人機交互困境,為智能快速掘進系統能把脈問診,精準施策。
做實基礎保障,解決智能快掘后顧之憂
“您已進入632回風半煤巖巷道智能快速掘進工作面,請規范佩戴勞動防護用品。”“請注意!請注意!開始拉移設備列車,所有人員嚴禁進入危險區域。”
諸如此類依托AI智能監控設備進行的NOSA安健環風險提示和預警,現已在井下各重點區域全面覆蓋。作為煤炭行業智能化建設的“先行者”,該礦積極推行NOSA安健環風險管控已有4個年頭,通過不斷完善、融合,形成了全國首套“AI+NOSA”智能風險管控系統,開創了“人工和AI智能系統雙重風險監管”的先河,掘進環境安全得到了保障,為更好地為智能快掘系統釋放潛能保駕護航。掘進巷道智能輔助設施的安設也在高歌猛進。
據該礦通風隊隊長茍敏敏介紹:“2021年,該礦就針對采掘工作面因頻繁切換風機存在的隱患,引進智能局部通風機,可自動運行、按需供風、恒定風量切換、智能預警、防災減災,其風量自動調節功能還能有效降低工作面瓦斯濃度,不僅為采掘巷道提供安全高效的通風保障,而且每年總用電量同比降低12.5%以上,這對于一號煤礦這樣的高瓦斯礦井來說,簡直是福音!”
優化工藝工序,釋放智能快掘生產潛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全國首套半煤巖巷道全斷面一次成巷智能快速掘進系統,在行業內無可遵循成熟經驗。在安裝調試結束后出現了些許“水土不服”的癥狀。負責物料集中管理的邁步式自移列車就是其一。
為更好地適應半煤巖巷道掘進需求,既要滿足掘進輔助作業裝備的同步前移,又要確保掘進標準化達標,負責系統安裝地掘進四隊勠力同心、和衷共濟。在原設備基礎上累計完成邁步式自移列車改造25列,設備優化40余處。
“這次自移列車改造,可真沒少下功夫,光設計圖紙就研判了10余次,保證每趟列車都能平穩同步推移,列車排列組合更是沒的說,按照物料使用頻次和重量,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空間,有的物料還睡上了‘上鋪’,肯定安排到咱工友的心窩窩里。”負責自移列車改造的電焊“大拿”周田軍自信地說道。
之前掘進巷道的自移列車,因底板條件和自重影響,只能撿移變、組合開關等重要部件排列,支護材料大多被碼放在列車后方的物料架上,需要人工搬運。隨著掘進速度不斷加快,長年累月疲于物料轉運的職工難免會抱怨。這一改進為職工辦了實事,光物料搬運這一項,每班就減少人員2-3人,更別說拉移列車時要減員更多,不但解放了雙手,還因自移列車上條條框框的“束縛”變得整齊美觀。
“我們依據各鉆架支護性能,通過與技術方面積極聯絡,將錨桿轉載機的2組幫錨機構更改為自動錨索機構,并對10組鉆架單根支護時長進行統計,按照時間表及巷道支護標準進行分工,最終選定了‘掘錨一體機施工頂、幫錨,錨桿轉載機施工錨索’的最優的支護組合,將原本需要1小時的循環時長縮短至35分鐘左右。”該礦主抓智能采掘設備的機電副礦長張玉良看到這一項項改進激動地說。
注重人才培養,撐起智能快掘技術屏障
有了“全能”的設備,更離不開“智慧”的人才。“機械化、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建設以來,以點及面鋪就的“人、機、云”協同共管的智慧巨網,讓人才隊伍建設愈發緊迫,在推動智能化應用走深走實的同時,如何加強人才技術攻關,讓兩者齊頭并進?如何持續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掌握發展主動權?是擺在智能化礦井建設征程中最無法量化的問題。
把技術人員請進來,讓技能技藝留下來。“多虧這一通通妙趣橫生的傳授,作為一名一直使用錨桿機支護的支護工,自動錨索鉆機真的讓我開了眼界,也真正學到了本領,從設備到礦入井時,我一直跟著廠家技術人員學經取藝,通過面對面的解析式授課,現場手把手地培訓實操,班后激情洋溢地討論總結,現在我的工友們有95%以上都能熟練掌握本崗位智能快掘設備操作,不僅如此,隊里還針對熟練情況,對我們的崗位系數進行調整,現在是會得越多,掙得越多。”掘進四隊支護崗機長申鵬飛看著當月的工資表喜出望外。
技術從外引是取巧,由內培是重生。面對人員技能與智能設備操作不匹配的現狀,該礦就現有人才、裝備和體制機制進行系統調整,積極營造干事創業氛圍,構建涉獵人才晉升、崗位優選、技能津貼等30多個方面的“三個體系”“六個類型”“九種機制”組成的“369”制度保障體系,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職工創新創效、小改小革和“金點子”、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實施崗位薪酬雙激勵,發揮儲備人才杠桿作用,加大拔尖人才獎勵力度及政策傾斜,先后在該礦涌現出工匠王忠實、勞模呂營軍、“智控新星”孫建雷等多名“草根明星”。
苦盡甘來終有時,一路向陽待花期。在“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征途中,一號煤礦將以昂揚的姿態繼續積極完善智能化建設長效機制,致力做創新推動智能化發展的“領頭雁”,為打造國際一流智能化示范礦井釋放澎湃動能。
版權所有:陜西陜煤黃陵礦業有限公司(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 郵編:727307 技術支持:黃陵礦業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陜公網安備 61063202000102號 陜ICP備案05006082號-1